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臺北市98學年度第二學期高級中學夥伴學習群美術科教師專業成長研習

一、時間:99年04月13日/04月20日/04月27日

二、地點:艋舺地區/內湖科學園區藝術家工作室及專業畫廊/苗栗華陶窯

三、研習實施計畫

壹、依據

教育部補助辦理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教師進修研習課程經費作業要點

貳、目的

為推動高中新課程之實施,強化教師因應新課程之教學專業知能,並建構區域校際策略聯盟與教師夥伴學習同儕支持系統,以提昇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成效。

參、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承辦學校: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

肆、辦理內容

一、夥伴學校: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學(含國立學校、金門高中及馬祖高中)。

二、參加對象:

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科教師及高級職業學校及綜合高中、完全中學、特殊學

校之美術科教師。

三、研習時地

(一)辦理時間:99年4月13日/4月20日/4月27日 。

(二)研習地點:艋舺地區/內湖科學園區藝術家工作室及專業畫廊/苗栗華陶窯。

(三)研習人數:以三十人為限,依報名時間先後次序錄取。

第一場(99年4月13日/星期二)艋舺地區藝文研習

時 間

研 習 內 容/講 師

備註

08:50~09:00

報 到(艋舺龍山寺山門外)

噴水池公園廣場前集合

09:00~10:10

龍山寺建築導賞/主講人: 朱瑞徴老師

講述與分組討論

10:10~12:00

隘門、九曲巷、育嬰堂碑、料館媽祖廟、華西街、寶斗里公娼故址、青山宮、祖師廟

講述與分組討論

12:00~12:40

午餐休息(廟口小吃)

12:40~13:50

艋舺教堂、賊市場、老松國校、剝皮寮、地藏王廟、青草巷

講述與分組討論

13:50~14:10

捷運龍山站~臺大醫院站

搭乘捷運,請自備悠遊卡或零錢

14:10~16:00

新公園、台北天后宮殘件遺址、台灣歷史名人亭、黃氏節孝坊、明石元二郎、乃木希典母墓址鳥居殘件、博物館建築裝飾配置、老火車頭、音樂廳、洪氏急公好義坊。

講述與分組討論

臺北市98學年度第二學期高級中學夥伴學習群美術科教師專業成長研習(一)

2010/04/13

記錄:陳玉玲

☆龍山寺建築導賞/主講人: 朱瑞徴老師

艋舺古地圖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2[4]

屋頂剪黏

夜間照明 艋舺古地圖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 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1919) 棟樑遭白蟻嚴重侵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一府二鹿三艋舺~~老艋舺現身21世紀

艋舺剝皮寮的範圍,為老松國小南側、康定路、廣州街,以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在臺北市,這個塊狀區域是少數仍保存清代街型的街區之一。老諺語說「一府二鹿三艋舺」,在現今的萬華還見得到的老艋舺,就是艋舺艋舺剝皮寮了。

艋舺艋舺剝皮寮的北側臨老松國小,日治時代叫做北皮街,是清代艋舺到古亭庄的交通要道。由於日治時代的臺北市區計畫在此區開闢棋盤式道路──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而原本的老街便被從中截斷,由較為寬廣的廣州街取代了老街的交通功能,南側的店家於是將店面大門轉向廣州街,原來的老街(康定路173巷)反而成為後巷的角色,商業活動也逐漸沒落。

在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中,艋舺剝皮寮就被劃歸為老松國小的校地而實施禁建,使得當地居民無法改建或增建;光復後隨著都市發展,其他地區甚至一街之隔的建築早已歷經多次道路拓寬和改建,這塊學校預定地反而被動地把清代街型和日治時代的建築物保留了下來。

☆鄉土教育中心~~結合歷史建築與主題展示

目前的艋舺剝皮寮東側,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藉由各式展覽呈現早期的生活樣貌。其中以昆明街298、300、302號及廣州街97號這幾戶相臨的「呂阿昌醫生宅」作為醫療館「健速堂」,展示常設主題「臺灣醫療的發展」;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125號「章太炎旅臺居所」,則化身為教育館「123學堂」,展示「臺灣傳統與現代教育」,是非常相得益彰的老宅活化。

醫療館的原房屋所有人是艋舺名醫呂阿昌,這裡除了展示他本人事蹟與所用過的物件,還介紹了啟蒙臺灣近代醫療的傳教士──馬雅各醫師、蘭大衛醫師及馬偕博士。展示的互動設計述說蘭大衛醫師的「切膚之愛」,以及馬偕博士用拔牙傳教,還曾親手拔過2萬1千多顆牙的故事。結合傳統中藥行與萬華青草巷的漢醫展示空間,也非常實用而細膩。

☆艋舺剝皮寮藝條通~~讓現代與古代相遇

艋舺剝皮寮2期修復工程(艋舺剝皮寮西側)於2009年8月完工,173巷的清代傳統店屋、改建過的牌樓厝、巷內4到12號及廣州街153到161號的兩面店(一邊面老街、一邊面廣州街分隔為兩戶使用)等面貌躍然眼前;原先消防蓄水池的位置變成了入口廣場,歷史風景變得更加熱鬧,秀英茶室、威靈壇、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鳳翔浴室、宋協興、長壽號茶桌仔店等商號場景讓人彷彿穿越時空,雖然原貌重現的比例不一,卻真的宛如剝掉了一層皮,重新呈現無可取代的街景。

臺北市文化局利用艋舺剝皮寮西側舉辦「艋舺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將老街屋變身為藝術展演場地,展出由17位臺灣藝術家、7位國外藝術家以艋舺當地為思考主軸創作的「混搭——當代藝術展」,其中多位作者還是與社區民眾或老松國小學生共同創作,如李俊陽的《戲夢時空——連臺好戲呼嚕嚕》,用壁畫遊走在古老的磚牆上;周靈芝的《想像的地景,未來的願景》,用相思炭、木屑、相思樹苗裝置在173巷21號內,牆面上搭配土炭市的老照片,象徵一條通往在地記憶的通道,詮釋了艋舺剝皮寮曾經是土炭交易市集的這段歷史。遊客穿梭在老房子間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還能發現修復過程中特意保留的建築結構,如土埆牆、斗砌磚牆、編竹夾泥牆等。

☆《艋舺》的故事

《艋舺》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的萬華地區,以艋舺剝皮寮和寶斗里為主要場景。艋舺剝皮寮老街化身為劇中主角的家、茶室騎樓以及主角們聚會之地。參觀「艋舺剝皮寮藝條通」時,同時可以看到為了電影拍攝而設計的美術場景,它雖不是完全按照原來的店鋪歷史來設置,卻抓住了老街的整體風格,增添歷史場景的生命力。艋舺剝皮寮街區的再現讓民眾得以「實地」感受先民們生活的原貌,所以透過市議員反映,希望能永久保存這些場景。對「原地主」老松國小來說,更是有價值又無可取代的校地利用。

「艋舺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活動以「品味古街」、「創意驚艷」、「深度慢遊」為主訴求,走覽區域不僅在老街廓,更在整個艋舺地區。老街區西側的46間街屋,不僅可重新踏入當年的原貌空間,感受強烈的歷史經驗,其中還展出來自台灣、英、美、荷蘭、巴西、印度、韓國等地的24位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們進駐台北萬華地區,揉合在地特色、味道、脈動而現場創作完成的。藝術家們以台灣在地傳統、民間習俗、生活樣態、服飾、集體記憶、社會現實等元素,以當代藝術創作的思惟與語彙,分別運用攝影、繪畫、雕塑、裝置或影音科技等媒材詮釋,相當具有可看性,尤其在那樣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裡。走在200年前的街道仰望21世紀的繁華,可以感受古今交錯帶來的心靈悸動。

活動照片 

_MG_7983_nEO_IMG _MG_7985_nEO_IMG _MG_7990_nEO_IMG _MG_8023_nEO_IMG _MG_8038_nEO_IMG _MG_8054_nEO_IMG _MG_8078_nEO_IMG _MG_8099_nEO_IMG _MG_8101_nEO_IMG _MG_8107_nEO_IMG _MG_8128_nEO_IMG IMG_0390 IMG_0393 IMG_0415 IMG_0484 IMG_0527

(以上照片由朱文正老師攝影部分由徐瑞昌老師提供並整理)

第二場(99年4月20日/星期二)內湖科學園區藝術家工作室及專業畫廊

08:30~08:50

集合

捷運-文湖線港墘站1號出口

08:50~09:10

報到-「形意美學空間」

臺北市內湖區麗山街338巷28號

26574532

09:10~11:00

講題:美術創作工作室與作品展覽

主講人:呂振松先生

講述與分組討論

11:00~12:00

講題:繪畫 v.s 文化創意產業

主講人:李贛生先生

講述與分組討論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4:30

講題:畫廊藝術行政、管理與行銷

主講人:曲家筠經理(大未來耿畫廊)

講述與分組討論

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2659-0798

14:30~16:30

講題:內湖科學園區畫廊面面觀

主講人:呂芳枝女士

參訪與分組討論

臺北市98學年度第二學期高級中學夥伴學習群美術科教師專業成長研習(二)

2010/04/20

記錄:陳曉容

前言:內湖科技園區在近十年間,發展成為台北市科技與商業的新都會圈,食、衣、住、行、育、樂等民生基本產業蓬勃發展,藝術產業也不例外,跟著人潮、錢潮默默地進駐這裡,而且還是用很快的速度拓展起來。這次輔導團的研習活動,由南湖高中朱文正老師規劃,他本人才剛成為內湖的新住民,今天要帶大家造訪內湖區的藝術家工作室及專業畫廊,報名參加研習的美術老師十分踴躍,大家都很高興能利用這個機會,一窺新興地區的藝術發展狀況。今天的研習活動主要分為上、下午兩個主題內容:上午造訪「形意美學空間」並在這裏邀集幾位當地藝術家與老師們談談個人的創作歷程;下午參觀內湖區的幾間新興畫廊。

朱文正老師:今天我們聚會所在的「形意美學空間」是呂振松先生的畫室,呂先生心胸開朗、交遊廣闊,在他的畫室裏經常聚集了許多藝術家,今天早上我們就在這裏聆聽呂先生、李贛生前輩及呂芳枝女士暢談他們的藝術創作,列席的藝術家還有雕塑家張文宏先生及室內設計師王淑芳女士,大家可以用輕鬆愉快的心情盡情地交流,希望雙方都能帶回豐富的收穫。

一、藝術工作室與藝術家

呂振松先生(專業畫家、形意美學空間」負責人)

呂先生原為職業軍人,退役前即受父親影響而對繪畫產生興趣與使命感,退役後便將全副精神投入油畫的創作。呂先生早期作品從寫實入手,現在的作品已有個人的風格,他擅長用強烈的色彩、寫意與略帶具象的表現方式,來傳達生活中的經驗與情感。在創作的同時,他也廣泛閱讀美術史、研究各個畫派、欣賞展覽,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敬佩,直到現在,他認為自己仍一直在摸索與探討中,從不因為有些微成就而自滿。呂振松先生說:「三年前我開設這個工作室,就是要在這裏專心、努力地精進,宮本武藏是我的精神偶像,我修練我的畫筆就像他在修練他的刀一樣。」

李贛生先生(專業畫家)

李老師生於民國22年,雖然已經77歲了,但他的精神奕奕、健步如飛,談笑風生的自述令所有與會者印象深刻。李前輩在他17歲時(民國38年)即被徵召當兵,並且跟著部隊離鄉背井到了金門,旋即遇上古寧頭大戰,往後的軍旅生涯就在金門、台灣、馬祖間東奔西走。21歲那年來台灣受訓時,在台北的大理街看到畫電影看板的工作而深受感動,並開始自學繪畫,因為這項專長受到軍隊的嘉獎也獲得升職的肯定,讓他下定決心利用在台灣短暫的時間到畫室正式拜師學畫。結果在因緣際會之下,前後師承了林克恭及郭博川這兩位前輩畫家,兩位前輩畫家都不因為這位年輕人沒錢、沒基礎而拒人於千里之外,反而傾力相授,讓李老師至今仍十分感念。李老師在繪畫創作上,一直堅持嚴謹的態度也是受到這兩位前輩畫家的影響。因為個人生命經驗的心得讓李贛生先生說出:「教育與資訊是很重要的!」這句話,值得所有美術老師共勉。

呂芳枝女士(設計師、畫家、藝術教育工作者)

呂女士受到父親影響,從小愛好藝術活動,民國63年從銘傳的商業設計科畢業後,就從事設計相關工作。1999年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在短暫適應異國生活後,便開始參與當地的各種藝術創作活動,也教授創作課程,她的學生從小孩到老人都有,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呂女士樂於助人與分享的精神,在異鄉深受肯定。

二、參訪內湖區的專業畫廊

前言:過去二十多年台灣的藝術市場歷經興衰起落,近年來,由於華人的藝術成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加上兩岸資訊開放,使得畫廊產業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再創一個高峰。除了新的畫廊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外,舊畫廊也在第二代接手後力圖改革,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中國廣大的市場,而內湖區許多新興的畫廊便成了窗口。今天我們就要造訪幾間隱身在外表光鮮亮麗的科技大樓中的畫廊。

大未來-耿畫廊

耿畫廊才開幕半年,這裏原來是食品工廠,佔地350坪,挑高7米,共有三層樓,寬闊的展示空間與傳統印象中小公寓式的畫廊很不一樣,這樣的空間除了可以放置大型的藝術作品外,也提供給服裝發表等藝術相關活動之用,簽約的畫家以當代藝術家為主,目前正在展出「真空妙有-崔岫聞個展」

秋刀魚畫廊

「秋刀魚藝術中心」成立於2003年,是最早進駐內湖科技園區的畫廊。這個畫廊給訪客的感覺很溫馨,像浪漫的住家一樣,負責人黃俊敏先生本人亦為畫家,他最新的創作「彩虹雨系列」正在這裡展出。

活動照片

_MG_8167_MG_8136_nEO_IMG _MG_8144 _MG_8158  _MG_8181 _MG_8187_nEO_IMG IMG_0901 IMG_0885_MG_8206_nEO_IMG _MG_8191_nEO_IMG 

(以上照片由朱文正老師攝影部分由徐瑞昌老師提供並整理)

第三場(99年4月27日/星期二)苗栗華陶窯

07:30~07:45

大同高中龍池集合上車

07:45~10:00

台北~苗栗苑裡鎮

10:00~10:30

報到、課程介紹

講述與分組討論

10:30~11:00

台灣人文庭園建築

參訪與分組討論

11:00~12:30

生態環境教育

參訪與分組討論

12:30~13:30

飲食與文化(割稻仔飯)

講述與分組討論

13:30~14:00

柴燒登窯製作示範

講述與分組討論

14:00~14:30

捏陶成型製作示範

講述與分組討論

14:30~16:00

陶藝創作實作

實作

16:00

賦歸

臺北市98學年度第二學期高級中學夥伴學習群美術科教師專業成長研習(三)

苗栗華陶窯文創研習

2010/04/27

記錄:溫貝琳

在春風送暖的四月天,由台北市美術科輔導團承辦夥伴學習群美術科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赴苗栗華陶窯參訪,欣賞傳統窯場的紅磚瓦舍、生氣盎然的中式園林,並品嘗莊稼人獨特風味餐「割稻飯」。

華陶窯位於苗栗縣苑里鎮,背倚火炎山,俯瞰大安溪,佔地約6公頃,窯主陳文輝夫婦倆親手灌溉這片貧瘠山坡地,從登窯的建立、植物園規劃和富有台灣味的人文自然園區,依山勢逐步設計建構出現在華陶窯的模樣。1991年正式以團體預約方式對外開放。

「華」是花的古字,代表了花與植物。「陶窯」代表了兩座仍在使用的柴燒窯。華陶窯,就是一座有花又有陶的柴燒窯場。此次活動全程由華陶窯專業解說人員帶領解說,除了介紹沿途自然景致,也講述窯場歷史故事及台灣傳統柴燒陶瓷的發展背景。

上午安排參觀館內台灣原生植物園區,此園區佔地五公頃,由窯主陳文輝多年蒐集、植栽,已成功復育多種瀕臨絕種的台灣蝴蝶蘭、台灣百合、金石蒜花等植物,現園區共計有六百餘種台灣原生植物。漫步在庭園裏盡是充滿古典風味的早期台灣農村建築,建材依照台灣早期移民的屯墾特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適地適栽」不僅呈現出建築經時間洗鍊出的古樸風韻並保有一份愛鄉愛土地的保育情懷。

沿途在賞心悅目的優雅園林景致背後,都可感受到窯主陳文輝近廿年的闢建艱辛,沿途一景一物的擺設也都有其深刻意涵,每一角落可見陶版與石版刻上多首唐詩宋詞及台灣七字仔褒歌,前人智慧妙語被應用在寓情、寄景處散發出豐富的文學意涵,再搭配導覽人員說的精彩,大伙也聽的熱烈,參訪教師群沿途拍照留念,氣氛十分愉快。

午餐時間,窯場提供莊稼人家風味餐「割稻飯」。所謂割稻飯,是古時的大碗公飯,以前農人下田工作,中午休息時將菜夾到裝著白飯的大碗公中,端著碗公蹲在田邊吃,儘管現在已不需要蹲著就食,但大夥人端著碗圍著方桌大口咀嚼飯菜,也別有一番香甜。

下午活動分兩階段,先參觀講述園內窯場歷史與運作方式,華陶窯以苗栗傳統型制的柴燒登窯燒製,選擇苗栗富含鐵質且耐高溫的陶土,以在地相思木為單一燃材,燒製的過程登窯需七天七夜、穴窯需四天三夜;當窯室溫度到達相思木灰燼的熔點1250度時,形成了自然灰釉覆著於坏體表面,使作品呈現出溫潤、質樸、粗獷、草根性的一面。

活動第二階段為體驗捏陶創作時間,這裡強調只用「苗栗的土」,解說人員示範陶板及土球成形技法,經由泥漿黏合即成作品,園內另設有拉胚機台供遊客學習體驗,教師完成的陶塑作品經過燒製,亦可帶回紀念。

此次華陶窯參訪有感窯主在這一片植物園裡,積極的栽種並推廣台灣原生植物,並結合建築、民俗與景觀,為台灣環境整合為一處兼具教育推廣與休憩功能的情境式植物園。華陶窯試圖傳達出對於在地的肯定與獨特的生活美學,也同時蘊含著對文化資產的珍視。本研習期盼參與教師能藉由此活動深刻感受華陶窯園區文創精神,並透過教學活動推廣並重視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最後引述網路上一段華陶窯窯主陳文輝的話說:「經常旅行的人最能體會出土地的不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臉,華陶窯不是一棟房子或是一座窯、一片園林而已,它是整個所在土地的風格。」華陶窯的思考方式是人與自然的對談,是一種隨緣適性、放縱自然的生命情調,堅持植根土地的絕對展現。

活動照片

_MG_8419_nEO_IMG  _MG_8241_nEO_IMG_MG_8290_nEO_IMG _MG_8448_nEO_IMGIMG_1159IMG_1179 _MG_8265_nEO_IMG  _MG_8223_nEO_IMGIMG_1261  IMG_1259IMG_1210  IMG_1291  

(以上照片由朱文正老師攝影部分由徐瑞昌老師提供並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